消息
《中國西征》— 是誰,征服了新疆?
[ad_1]
【文/衛城出版副主編 洪仕翰】
「在我看來,征服『新疆』的並不是『中國』。」
這是歷史學家濮德培在《中國西征》中,最富爭議、也最常被誤解的一句話。此話本身蘊含的政治能量與牽動的緊張關係,恰好說明了這段歷史的複雜性。
是誰,征服了新疆?
這段歷史之所以難寫,正是因為這場「征服」的主體與客體,滿人與蒙古人,如今都已失語。就連這場歷史公案的案發地點(新疆?中亞?內亞?中央歐亞?),乃至到底算不算「帝國征服」,都有人提出質疑。
對此,濮德培認為,發生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歷史,其實是滿人主導、具有中央歐亞特色的清帝國,「使用大量中國官僚與經濟資源,盡其所能地將中央歐亞和中國的核心地區同時納入其統治。」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而其征服後的領土,就是今天的新疆、蒙古與西藏。
細心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如果濮德培認為當年征服新疆等地的並非中國,那麼為什麼還要把書名取叫「中國西征」?這樣不會自相矛盾嗎?
不會。
因為,這本書並不只是處理「歷史上是誰征服了新疆」,更關乎「現代是誰自認繼承了征服新疆的成果」。
答案,就是中國。
就算當年主導征服的其實是滿人,即便你認為滿清不屬中國(或者相反,屬於中國),但在今天,新疆、蒙古與西藏仍然被變成了「中國」的一部分。
這個中國,自然是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只不過在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詮釋之下,「征服」被巧妙代換成了「統一」。中國民族國家對「神聖不可分割」的理想國界概念,恰是源自於十八世紀清帝國的最大擴張版圖。
中國「承繼」了清帝國的征服歷史。民族主義者其實是將神話建立在自己拒斥的過去之上。
換言之,這本書最關心的問題其實是:
清帝國的神話製造,如何創造出二十世紀的中國民族主義歷史?
這則神話,起源於征服,並在原本相斥的清帝國主義與中國民族主義兩者一起加持與塑造之下,牢牢流傳至今。
「史學家的職責,便是看穿神話的虛假和有效性。」
於是,濮德培在本書開宗明義,如此宣示。他既批判民族主義,也展示帝國與國族之間,其實具有連續性。
「十八世紀的士兵和商人,並不會根據民族國家的框架思考。他們追求自己眼中的利益,而我們應該恢復並尊重他們的觀點。儘管如此,他們的作為替民族主義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清帝國如何征服中央歐亞?而為何清帝國的征服,最終竟成了中國的征服?
透過《中國西征》這本浩瀚之書,讀者將能更加認識以下重要主題:
新疆、蒙古、西藏怎麼會變成「中國」的一部分?
是「統一」,還是「征服」?中國民族主義如何「承繼」自清帝國的征服歷史?帝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有何異同?
那麼,清朝是中國嗎?清朝是帝國嗎?中國是帝國嗎?清朝/中國在征服地區的政策算殖民嗎?
到底,何謂中國?清帝國擴張的歷史,如何改寫中國的定義?
以商逼政、外交孤立、文化侵略,樣樣都來。帝國如何運作?如何用軍事、經貿、文化多管齊下,鞏固疆界,合理化自身的征服之舉?
犯我天朝者,雖遠必誅?清帝國為何不遠千里也要西征?為何最後非得把準噶爾蒙古人「屠殺殆盡」?
成也西征,敗也西征?清帝國的盛衰,居然與西征的成果息息相關?清朝在西北用兵的治理經驗,如何影響日後怎麼應對宛如海上遊牧民族般的歐洲人?
如何把清朝與中國的歷史,重新放回世界史的脈絡中?如果準噶爾蒙古國屹立至今,世界史又將如何改寫?
—
BUT,凡事都有一個BUT ── 生長在台灣的我們,為何要關心清帝國的征服歷史?
因為無獨有偶,正是同一個時期的同一個帝國,「征服」了台灣,摧毀了鄭成功的 #海上傭兵 政權。台灣,從此也被捲入「何謂中國」的歷史漩渦。
正如本書推薦人孔令偉所述:「反思清朝軍事征服與邊疆治理,亦能透過比較視野,重新觀照臺灣歷史的主體性。」
理解中國西征,有助於我們破解征服者寫下的神話。就像濮德培在本書中所說:「征服的終點,就是神話編織的起點。」
要破解神話,無論是帝國主義還是民族主義神話,你都需要這一本浩瀚之書。
《#中國西征: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
[ad_2]
Ссылка на источник
